临床经验
江宁, 李静
目的 观察吡非尼酮在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(CPEF)患者肺康复治疗后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。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研究,病例纳入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~2023年5月收治的80例CPEF患者,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常规组(40例)和试验组(40例),常规组实施常规治疗,试验组采用吡非尼酮配合治疗,比较两组患者的炎症细胞因子、肺纤维化进程、肺动脉血气指标、肺功能改善情况,及用药安全性。结果 治疗前,两组患者的炎症指标无统计学差异(P>0.05);治疗后,试验组的转化生长因子-β1(TGF-β1)、基质外金属蛋白酶9(MMP-9)、肿瘤坏死因子-α(TNF-α)分别为(125.35±20.61)ng/L、(30.41±5.16)ng/ml、(3.36±0.27)ng/L,均低于常规组[(140.33±20.36)ng/L、(33.49±5.33)ng/ml、(4.41±1.26)ng/L]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治疗前,两组患者的肺纤维化进程无统计学差异(P>0.05);治疗后,试验组的细胞间黏附分子-1(ICAM-1)、透明质酸(HA)、肺纤维化评分(Ashcroft)分别为(105.44±20.13)pg/ml、(25.44±5.17)ng/ml、(3.46±0.25)分,均低于常规组[(120.36±20.14)pg/ml、(28.66±5.34)ng/ml、(4.77±1.14)分]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治疗前,两组患者的肺动脉血气指标无统计学差异(P>0.05);治疗后,试验组的动脉氧分压(PaO2)为(85.25±10.31)mmHg,高于常规组(80.33±10.22)mmHg;动脉二氧化碳分压(PaCO2)为(40.35±10.27)mmHg,低于常规组(45.77±10.34)mmHg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治疗前,两组患者肺功能无统计学差异(P>0.05);治疗后,试验组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(FEV1)、用力肺活量(FVC)、呼吸峰值流速(PEF)分别为(60.24±10.11)%、(2.54±0.26)L、(488.75±50.61)L/min,均高于常规组[(54.41±10.23)%、(2.03±0.43)L、(440.24±50.13)L/min],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在不同治疗方案下,试验组的药物相关副反应发生率为15.00%(6/40),略高于常规组10.00%(4/40)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结论 吡非尼酮能抑制CPEF患者炎症因子及肺纤维化进程,对改善其肺动脉血气指标并促进肺功能康复均有积极作用;联合应用此药未明显增加药物相关副反应发生风险,安全性较高。